城市跳舞人物铜雕
跳舞通常指伴随音乐按照有节奏的步伐而移动,或者单独一个人,或者带一个舞伴,或者以集体形式,是为了好看或是追求某种涵意。起源:"我国之跳舞发生颇早,云门、大武等舞,舞法如何,无从考证,惟古籍所载,关于跳舞者颇多。尧舜时代,经巳有舞,至商极盛。商朝"恒舞於宫,酣歌於室",以致有万舞者。周朝跳舞,尤为时尚,武王伐纣,师旅在途,前歌后舞。诗经陈风宛丘章亦云:"坎其击鼓,宛丘之下,无冬无夏,值其鹭羽。"无冬无夏,持鹭羽以舞,则人民对此之兴趣,可想而知。当时学校,定跳舞为一种课程。自天子至於庶人,皆须学习,礼记内则篇云:"十三学舞勺,成童舞象。"春秋时代,晏子且借舞以讽谏。秦始皇虽改"大武"为"五行之舞"然舞之门类,未详。隋初,统一天下,尚用周乐,牛弘、辛秀之、何妥等议乐谱,时经一年,毫无成就;乐既无成,舞亦不振。降及唐代,舞自比前代流行。
中国古代有较少的雕塑艺术品,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人物雕塑的重要原因,中国古代重礼教,尊鬼神。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,在礼器、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,并且同样也形成了传统,影响深远。现存的古代人物铜雕,实属凤毛麟角。也因为上述原因,中国古代人物雕塑装饰性突出,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,反映了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。铜雕古代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。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,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,从彩陶时代起,塑绘便互相补充、紧密结合。
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,是具有公益性、观赏性、参与性的艺术品,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雕塑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记忆,人们对城市的意象、概念和回忆,经常是从某件城市雕塑作品开始的,这样具有魅力个性的城雕也会成为城市特色的亮点。城市雕塑与其它公共艺术、城市建筑、城市设施等共同调节着城市空间的气氛、共同创建着城市空间的财富。 城市雕塑的设计要注重公众与政府的参与管理。城市雕塑是艺术家真实感受和体验的真诚表达,同时更是一个通过社会各界专家“集合民意”的过程, 城市雕塑这个“图”要与公众环境这个“底”成为整体,承担了凝聚城市灵魂,塑造城市人格的功能。为迎合公众的艺术取向和品味,必须包含相当多的大众文化内容,从而引起市民的共鸣,唤起公众的情感记忆,产生文化认同感。也才能突显“图”与公众环境之“底”的适应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