润艺石雕厂
咨询热线19932785056
当前位置: 润艺石雕厂> 人物> 古代人物>

城市大理石林则徐人物雕塑

城市大理石林则徐人物雕塑

发布于 查阅90次  
  • 城市大理石林则徐人物雕塑(1)
  • 城市大理石林则徐人物雕塑(2)

林则徐(1785年8月30日-1850年11月22日),福建省侯官人,字元抚,又字少穆、石麟,晚号俟村老人、俟村退叟、七十二峰退叟、瓶泉居士、栎社散人等,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、思想家和诗人,官至一品,曾任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,两次受命钦差大臣;因其主张严禁鸦片,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。1839年,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,派人明察暗访,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,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。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,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,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。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,但对于西方的文化、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,主张学其优而用之。根据文献记载,他至少略通英、葡两种外语,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。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《海国图志》,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。1850年11月22日,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。

他提出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“的主张,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;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,翻译外国书刊,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《华事夷言》,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“参考消息”;为了解外国的军事、政治、经济情报,将英商主办的《广州周报》译成《澳门新闻报》;为了解西方的地理、历史、政治,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,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《世界地理大全》,编为《四洲志》;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,着人迅速编译了《国际法》,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: 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,,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,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。从理论上说,林则徐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、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、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。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,他在了解世界,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,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,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。我们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,他在鸦片战争中,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,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、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。

人物石雕经常用于表现一些具有纪念性和历史意义的历史人物,突出了人物于社会的紧密联系,和背景烘托。 人物石雕不仅从选材上具有一定的永久性,同时,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对于人们的深远意义 ,在让人纪念的同时,还是精神的延伸。同时,人物石雕不仅具有一定的内环,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的。人物石雕常用于表现一些纪念性的重大主题和题材,用于表现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的思想观念。从而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,具有鲜明的时代性。由此构成一部形象化的历史。透过历史上积累下来的许多优秀的人物石雕作品,可深深感受到时代潮流的世事沧桑。同时,是人物石雕也是值得后人敬仰的。

人物石雕是以古今中外在雕塑艺术,指用各种塑料或可雕、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、可触的艺术形象,借以反映社会生活,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、舍妹情感、审美理想的艺术。 人的形象大为丰富,数量增多,出现了武士、侍从、舞人等各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形象,在放映社会生活方面前进了一步,雕刻手法也逐渐摆脱程式化,形象写实、生动。人物石雕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,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,文化的内涵决定着人物石雕的形式,人物石雕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。 伫立于各个城市的人物石雕,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建立,它的存在,还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城市的文化建设。

扫码快速获取报价 电话微信同号
19932785056 返回顶部